童年记忆里的”麻烦”保姆
“长妈妈”是谁?她是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里面那个黄胖矮小的保姆,也是让童年鲁迅又爱又恼的复杂存在。在文章开头,鲁迅用略带调侃的语气描述这位”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她睡觉摆成”大”字占满整张床,用繁琐的规矩约束孩子,还总爱”切切察察”地说闲话。这些细节让读者会心一笑:这不就是每个孩子童年里那个管东管西的”烦人”长辈吗?
但正是这个看似普通的保姆,却成为鲁迅文学全球里最鲜活的形象其中一个。她教给”哥儿”除夕要吃福橘、元旦要说吉祥话,这些”烦琐之至”的规矩,如今读来却透着旧式生活的烟火气。
从”长毛故事”到《山海经》的转折
谁能想到,这个满脑子迷信想法的妇人,竟会因一则荒诞的”长毛故事”赢得鲁迅的敬意?当阿长描述”脱下裤子挡大炮”的离奇情节时,孩童眼中的她突然拥有了”辉煌的神力”。这种孩子气的崇拜,在得知她谋害隐鼠时又化作愤怒——直到《山海经》的出现彻底扭转了局面。
“有画儿的’三哼经'”这个经典误读,成为全文最动人的瞬间。不识字的阿长,硬是凭着”三哼经”的模糊发音,用告假回家的时刻为小主人寻来梦寐以求的绘本。当那包粗拙的木刻本被递到手中时,九头蛇、人面兽的奇幻全球就此展开,而阿长的形象也在鲁迅心中完成升华:”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山海经背后的永恒温暖
鲁迅以惊人的白描功力,让阿长这个连诚实姓名都湮没在历史中的小人物获得了永生。那些曾令孩童厌烦的规矩、夏天霸占床铺的霸道,最终都融汇成”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的深情祷告。
《阿长与山海经》之因此打动无数读者,正是由于它超越了主仆关系的叙事。在那个买书不易的年代,一个文盲保姆用最笨拙的方式守护着孩子的想象力;而在文学的长河里,鲁迅用最朴素的文字,为平凡人的善意筑起不朽的纪念碑。当我们重读这篇散文时,是否也会想起生活里那个曾为我们”买来山海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