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季羡林:敦煌文化传承者的灵魂之旅
季羡林与敦煌的不解之缘
提到敦煌,你会想到什么?是莫高窟的千年壁画,还是丝绸之路上灿烂的文明?而在这背后,有一位学者用毕生精力为敦煌研究奠定了基石——他就是季羡林。作为《敦煌学大辞典》的首版主编,季羡林的名字早已与敦煌文化紧密相连。2024年,《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的发布,不仅是对敦煌学研究的全面升级,更是对这位国学大师”寻梦敦煌”灵魂的最好传承。
从辞典编纂看季羡林的学术遗产
1998年,季羡林主编的《敦煌学大辞典》问世,成为敦煌研究领域的里程碑。这部巨著汇集了当时学界对敦煌文献、艺术、历史的体系性整理,就像一把钥匙,为后人打开了敦煌宝藏的大门。如今新版辞典词条数量从6900条增至12000条,图片全部更新为高清彩图,这不正是季羡林当年”学术需要代代传承”理念的生动体现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版特别增加了”现代科技在敦煌保护中的应用”等新词条。试想,如果季老能看到无人机测绘、AI修复技术应用于莫高窟保护,该有多欣慰!这种古今对话,恰恰印证了他常说的:”敦煌学是活的学问。”
跨越国界的文化追寻
季羡林精通梵文、吐火罗文,他的国际视野在敦煌研究中尤为突出。就像新书《新德里民族博物馆中的敦煌艺术》首次公开印度收藏的143件敦煌文物,填补了学术空白。这种跨国界的文化追寻,不正是季老毕生倡导的”文明互鉴”灵魂吗?
记得季羡林曾说过:”敦煌是全人类的财富。”如今看到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通过数字化方式”回归”,仿佛看到他伏案校勘文献的身影。这些散落全球的文化碎片,正在新一代学者手中逐渐拼合成完整图景。
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情书
如果说学术著作是”阳春白雪”,那么《少年游·敦煌》就是写给孩子们的”敦煌情书”。这套青少年读本用300多幅高清图片和通俗语言,将季羡林等前辈守护的文化瑰宝娓娓道来。
季老生前常说:”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看到书中特别设计的”乐游百科”栏目,用趣味问答讲解壁画故事,仿佛听见他在说:”对了,就该这么讲!”当更多孩子通过这样的书籍爱上敦煌,季羡林们的”文化寻梦”才真正有了接棒人。
小编归纳一下:寻梦者的灵魂接力
从季羡林到荣新江,从《敦煌学大辞典》到《少年游·敦煌》,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当我们翻看这些新书时,不仅是在获取聪明,更是在触摸一代代学者”寻梦敦煌”的赤子之心。
下次当你站在莫高窟前,或翻开一本敦煌书籍时,请记得:那些壁画上的飞天,正见证着从季羡林开始,永不落幕的文化追寻。这,或许就是”寻梦季羡林”最动人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