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寻梦季羡林:两位母亲交织的海外赤子心

季羡林的寻梦之旅

是什么让一位学者在异国他乡坚持21年?季羡林先生的《寻梦》给出了答案——是对两位母亲的深切思念。”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季羡林海外求学岁月中最深沉的情感。

1935年,年轻的季羡林远赴德国哥廷根求学。在那些孤独的日子里,母亲的影像频频入梦。他曾写道:”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不正是每一个游子都曾体验过的情感吗?

双重思念:生母与祖国

季羡林六岁离开生母,大学时母亲去世,这成为他一生的痛。”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他在日记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心境。而当身处异国,另一种思念也随之而来——对祖国母亲的眷恋。

在哥廷根的黄昏里,季羡林常常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这时候,”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但这种凄凉却带着甜蜜,是游子特有的复杂情感。寻梦季羡林的经过,正是解读这种双重思念的经过。

日记里的赤子心声

季羡林的日记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心理记录。1935年11月,他看到房东太太等待儿子归来的神情时,突然想到自己长眠地下的母亲,”真想哭”!他感叹:”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随着时刻推移,思念并未减轻。12月的日记里,他描述自己”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心里却”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这些细腻的文字,让寻梦季羡林的读者无不为之动容。

寻梦中的灵魂支柱

对两位母亲的怀念,成为季羡林坚持完成学业的灵魂支柱。正如他自己所说:”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正是这份情感,支撑他度过了在德国十年、在欧洲十一年的漫长岁月。

季羡林的《寻梦》不仅是一篇散文,更一个海外游子的心灵独白。”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这样的呼唤,道出了几许离乡背井者的心声。寻梦季羡林,寻的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一代聪明分子的家国情怀。

从季羡林的故事中,我们看到:无论走得多远,母亲和祖国永远是游子心中最柔软的牵挂。这份情感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寻梦季羡林,寻的正是这种永恒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