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空场采矿法的核心特点探究露天开采高效率低成本及其环境挑战分析 空场采矿法在回采过

在现代矿业工程中,空场采矿法凭借其独特的地压管理机制和经济性,成为矿岩稳固矿床的首选技巧。该技巧无需人工支护,主要依赖矿岩自身强度与预留矿柱维持采场稳定,在矿房回采期间保持空场情形,显著降低支护成本并提升效率。其成功应用高度依赖地质条件与精细化设计。下面内容从技术原理、适用边界、安全逻辑及进步挑战四方面体系解析其特点。

矿房与矿柱协同结构

两步回采的刚性框架

空场采矿法将矿块划分为矿房与矿柱,采用严格的“先房后柱”时序回采。矿房作为首采单元,依靠预留的制度矿柱或岩柱支撑顶板,形成临时稳定的暴露空间;待矿房矿石采尽后,再回采矿柱。这种分步设计既保障了回采安全,又为采空区处理预留缓冲期。矿柱形态(条带状、点柱式)及尺寸需通过岩体力学计算确定,兼顾支撑强度与资源回收率。例如,在缓倾斜矿床中,房柱法通过连续矿柱形成网格状支撑,矿房跨度常控制在8-15米,矿柱直径达5-8米。

矿柱的存废辩证

矿柱是否回收需综合评估矿石价格、岩体稳定性及安全风险。高价格矿体通常设计后期回采矿柱,但需配合充填或崩落法控制地压;若矿柱回采可能引发大面积塌陷,则选择永久留存。例如美国锌矿的房柱法矿山中,59%的矿山因岩层条件放弃矿柱回采,将其作为地压管理的永久代价。

围岩稳固性的完全依赖

地质条件的刚性门槛

该技巧要求矿体与围岩均具备高稳固性(普氏系数f≥8),能承受数百至数千平方米的暴露面积而不垮塌。围岩若含破碎带或节理密集区,极易引发应力集中导致冒落。适用矿床集中于花岗岩、厚层石灰岩等硬岩地层,而页岩、砂砾岩等软弱围岩则被排除。

顶板管理的科学防控

通过实时监测与岩体力学模型优化结构参数是核心安全措施。例如张家口金矿在分段空场法中,采用锚杆网加固顶板,结合微震监测体系预警变形,将暴露面积严格控制在300m2以内。爆破设计亦需精确控制:深孔爆破严禁穿透矿柱,炮孔方位偏差需≤3°,避免破坏关键支撑结构。

采空区暂不处理的动态平衡

空场资源的时空复用

矿房回采期间,空区作为作业空间直接用于凿岩、出矿与运输,省去额外巷道开拓成本。例如留矿法在薄脉矿体中,将崩落矿石暂存采场作为职业平台,随放矿逐步降低作业面。但这种“暂不处理”具有时效性——矿房回采结束需立即转入矿柱回采或空区治理,否则长期空置将导致应力迁移诱发岩爆。

空区治理的技术协同

空场法常需结合充填或崩落法实现闭环。专利CN104405395A提出“空场-崩落过渡法”:在矿柱回采阶段爆破诱导上覆岩层崩落,既处理空区又回收残矿,在铜镍矿应用中将回收率提升至85%。而阶段矿房嗣后充填法则在一步骤矿房充填胶小编觉得砂,为二步骤矿柱回采提供侧向约束,抑制岩移。

高效与经济性的双刃剑

成本优势的量化体现

因无需人工支护及充填材料,空场法的吨矿成本较充填法低30-50%。法国铁矿98%采用房柱法,其劳动生产率达150吨/工班,远高于崩落法的80吨/工班。国内锡矿山锑矿采用空场留矿法,利用矿石自重放矿,将出矿强度提升至500吨/日。

资源回收的天然瓶颈

矿柱占矿量15-40%,若无法回采则造成永久损失。针对此矛盾,新技术正尝试突破:分条掏切式空场法(专利CN109139015B)通过窄条带回采减少矿柱占比,在铁矿应用中使回收率提升至82%;而倾斜中厚矿体采用挤压爆破切割槽技术,优化了矿柱回采的爆破效果。

重点拎出来说:稳态与动态的矿业哲学

空场采矿法通过“天然支撑”的核心逻辑,在适宜地质条件下实现了安全与效率的平衡。其技术本质是对岩体自稳能力的精准利用,而矿房-矿柱结构则是人类工程聪明与地质规律协商的产物。随着深部开采与复杂矿体开发,该技巧面临两大挑战:岩体失稳风险倍增(如深部高地压条件下空场暴露面积需压缩50%以上)和资源回收瓶颈(永久矿柱损失加剧)。

未来突破需聚焦三路线:

1. 智能岩控体系:结合微震监测与AI应力预测,动态优化矿柱参数与回采时序;

2. 过渡技术融合:如空场-充填联合法(阶段嗣后充填)在回收矿柱同时处理空区;

3. 低品位矿柱回收:研发井下分选技术,经济回收传统留弃的保安矿柱。

天然支撑的矿业哲学,终将在人地协同的框架下走向更精密的动态平衡。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