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履职事项清单:基层对超载任务说_不_的底气来源

履职事项清单:基层对超载任务说”不”的底气来源

基层为何需要履职事项清单?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形容基层职业的老话,道出了几许乡镇干部的无奈。近年来,随着中办、国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建立乡镇履职事项清单成为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的关键之举。

为什么基层需要履职事项清单?由于基层干部长期处于”该干的事精力有限没干好,不该干的事又疲于应付推不掉”的尴尬境地。有了这份清单,就像给基层职业划出了明确的边界线,让基层干部知道哪些是自己分内之事,哪些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

履职事项清单怎样为基层减负?

履职事项清单不是简单的任务罗列,而是通过”三张清单”形成体系性减负方案:权责清单让乡镇履职有据可依,事项准入清单为乡镇把好责任关口,绩效评价清单使乡镇轻装上阵。这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成基层说”不”的底气来源。

试想一下,当县级部门试图将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下派时,基层干部只需亮出清单:”抱歉,这不在我们的履职范围内”。清单就像一道防火墙,有效阻止了责任的无边界下移。更重要的是,清单明确了基层的核心责任,让乡镇干部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分内之事,不再被各种”派活”搞得焦头烂额。

清单之外还需要哪些配套措施?

仅有履职事项清单还不够,必须配套实施”多元赋能”措施。资源、服务、管理”三下沉”是关键——给基层配齐配强职业力量,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指尖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改革考核评价机制,突出群众满意度,避免基层陷入”迎检大战”。

经济基础同样重要。支持乡镇进步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想办事没钱办”的困境。当乡镇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干部们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服务群众的职业中去。

共建共治:减负的终极目标

履职事项清单的最终目的,是让基层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质。通过清单明确边界,基层干部得以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组织发动群众的职业中。当”干部干、群众看”变成”大家一起干”时,基层治理才能真正活起来。

履职事项清单让基层对超载任务说”不”,不是推卸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履职尽责。这份清单既是对基层干部的保护,也是对基层职业的规范,更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制度保障。当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专注主业时,”最终一公里”才能真正畅通无阻。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