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标解读: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
这次校本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2022版新课标不再是简单的教学指南,而是一份“育人蓝图”。杨秋娟老师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原来语文课标里藏着这么多门道!比如“强化课程育人导向”这一变化,要求我们在教《小英雄雨来》时,不仅要讲生字词,还要通过故事传递爱国情怀;教《论语》选段时,要天然融入中华杰出传统文化。
记得培训中有个互动环节:对比2011版和2022版课标目录。我们发现,新课标把“文化自信”“思考能力”这些词直接写进了课程目标。这不正是提醒我们吗?未来的课堂,不能再满足于“这篇课文分几段”,而要思索“学生学完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核心素养培养: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进步的基础”——新课标这句话让我反思良久。过去我总纠结于“这节课聪明点讲全了吗”,现在更关注“学生是否真的会用”。培训中提到的“进修任务群”给了我很大启发:
– 基础型任务:比如三年级“汉字文化墙”活动,学生分组探究“水”字旁的演变
– 进步型任务:五年级辩论赛“手机该不该进校园”,锻炼思辨表达
– 拓展型任务:六年级《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用思考导图分析人物关系
最惊喜的是王小丽老师的分享:她班上有个作文困难户,通过“班级播报员”操作活动,半年后竟能流畅写300字日记。这让我明白,素养不是教出来的,是在诚实情境中用出来的。
三、班主任职业:用“南风效应”代替“北风管理”
张丽娜老师的班主任经验让我笑中带泪。她说:“当年讨厌老师动不动请家长,现在自己绝不做那样的班主任。”她的“民主管理三招”特别实用:
1. 抓阄排座位:既公平又化解矛盾,连家长都说“孩子愿赌服输”
2. 量化考核表:卫生、纪律细化到人,每周“积分兑换”让后进生也有盼头
3. 错误教育法:学生忘带作业?不是批评,而是教他“睡前整理清单三步走”
培训结束前,教研室主任的话点醒了我:“好的教育就像种树,校本培训是给我们施肥,但能不能长成绿荫,还得看日常怎么浇灌。”确实,那些PPT上的学说,只有转化成每天晨读时的微笑、批改作业时的红笔备注,才真正有意义。
拓展资料:这次校本培训像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不足,也指明前进路线。新课标的“育人导向”、核心素养的“操作路径”、班主任职业的“温度聪明”,都将成为我新学期行动的指南针。教育路长,但有了这些收获,脚步一定会更踏实!(全文共计986字)
